巷院:知阮数字艺术馆位于北京天桥历史文化街区的赵锥子胡同86、88和90号。该项目作为天桥北部平房区的有机更新的领航项目之一,不仅在建筑更新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尝试,还同时为服务天桥演艺区的业态有机更新发挥了领航项目的作用。“巷院:知阮数字艺术馆”将成为天桥北部平房区胡同小微博物馆群中的重要节点。围绕类似的整院更新而建成的小微博物馆空间,将与大杂院更新改造的“共生公寓”等项目共同构成天桥北部平房区的有机更新的建筑与社会生态之间的有机网络。
该项目改造前原址包括了位于地块北侧邻赵锥子胡同的平顶砖混结构建筑(赵锥子胡同90号),以及位于地块南侧的小四合院(赵锥子胡同86、88号),两个部分。它们分别拥有各自的出入口,并且都从赵锥子胡同进入。这在此后的更新设计中得到了保留。由于该项目地点位于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区内,因此受到严格的风貌保护方面的管控。更新建筑的尺度不能突破原有建筑的尺度,同时古建的部分也要完全按照古建的方式建造。这就造成了两组性格迥异的空间在同一地块内的状况:在北侧拥有一个相对高大的近似正方形的现代平顶空间和位于南侧的低矮的坡顶的四合院空间。同时业主并不希望将这两个空间分割为两个不同功能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体联通为展馆使用,因此如何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成为设计概念的重要起点。
我们将建筑的主入口设计在北侧正方形空间的立面上,这样参观的人流将首先进入正方形空间然后向南进入四合院的展厅之中,按顺时针方向参观最后从北侧院落的出口走出并回到赵锥子胡同。为此在正方形空间与四合院两组建筑中我们用玻璃砖建造一组连续的墙体,将这两组建筑连接在了一起。不仅在视觉上将位于地块西侧的院落空间与东侧的室内空间融合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将四合院的首要朝向从南北向更新为东西向,使得相对独立的西厢房拥有了最佳的庭院视角。而在玻璃砖外侧的室外空间都成为了博物馆空间的外部景观:一组借景——活生生的胡同生活的剧场景观。因此该项目的更新设计在一开始就将建筑、室内与园林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的。
建筑更新的过程是在小心翼翼中完成的。整个项目地块是嵌入在周边邻里之中的,除了面向赵锥子胡同的北立面可以独立建造,其他方向的外墙几乎全部是与邻居的共用墙,不仅不能拆除,而且还需要加固。特别是南侧四合院的部分,还有部分屋面与邻居共用,这为建筑的更新还来了更为复杂的问题。位于北侧的正方形空间,由于胡同空间的狭小,使得大型车辆与设备无法抵达现场,因此8米长的钢梁被分割为更小的长度以便于人力搬运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