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4日下午14:00,《环境建筑学:超城建筑——天桥胡同院落有机更新展》在北京天桥储子营胡同33号开幕。同日下午15:00相同主题的研讨会在华严路7号举行。本次展览展出的是车飞、章雪峰带领的超城建筑团队在过去8年中,在北京天桥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北部平房区进行的胡同建筑有机更新的9个实践案例。超城建筑团队在天桥的实践最早源于超城建筑在多年前发起的城市研究,其背景是中国城市在过往40年中的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与社会空间性转型。以天桥为案例,此次展览共分为5各主题:(1)地区文脉,(2)大杂院的有机更新,(3)古与今的共生,(4)内与外的共生,(5)更新的方式。
参与开幕式与研讨会的演讲嘉宾有:于平(北京市参事、研究馆员),王崇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所所长,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车飞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超城建筑事务所创始建筑师),约翰·冯·曼斯贝格(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前设计总监,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季铁男 (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永刚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年鉴总策划),曹荷红 (国家艺术基金“赋能城市更新与文化旅游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李井泉(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立雷 (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莉 (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监),章雪峰(超城建筑事务所创始建筑师)以及专家学者与设计师等。
“我觉得天桥片区的改造尤其难,但我刚才看了你们的作品以后,我特别充满期待和信心,因为我觉得你们是其实在怎么样提升更新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是先一步提出了方案,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好的经验。我觉得你们的这个探索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对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加分,应该是能够回应未来更多的人关切。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了后边怎么办?我觉得你们的案例其实给社会是在解答遗产未来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未来怎么样能够使生活在这个遗产区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能够留得住,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城市中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同时享受城市给他们带来的这种品质,所以我觉得你们的实践特别有意义。”于平(北京市参事、研究馆员)
“今天这九个样板院落的更新改造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提出‘环境建筑学’的设计理念,以在地的环境作为改造本体,改造中尊重他,再逐渐加入一砖一瓦的材料,形成新的空间。我认为可以将这种实践总结成一种系统性的设计方法和理论,无论是对设计方、对学界都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同时,希望从实践项目中发现问题并总结提炼,向相关部门反映,争取成为未来出台政策的蓝本。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问题反馈来激励政府各部门政策的创新出台。所以也愿意在下一阶段再跟超城团队共同探讨交流,把更新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需要政策支持的堵点,变成未来政府的政策清单,逐渐推动十五五期间落地的政策。我特别期待未来能够让这样的模式走得更通畅,让这个模式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地方。”----王崇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所所长,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天看到这个九个项目,我们知道三点成一面,那么这九个点已经形成了三个面,是一个丰富的立体。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超城建筑团队的一个整体学术面貌。看完展览,有三个词想跟大家分享:第一个是“重塑”,如何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同时,塑造我们的现代城市生活,用遗产的基因影响我们的现实,而不是把文化遗产束之高阁。生活的深刻在于被不断地重塑。第二个词是“新质”,也就是新质能量,不是简单地去复刻现有的以前的事物,而是用传统的基因转化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第三个词是“梦想”,真挚的梦想,就是我们每一个建筑师设计师依然对现在生活的城市有着某种乌托邦并且去努力实现。”----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我认为这里就像与新技术的非常丰富的对话。这对于建筑更新的过程非常重要,差异性的材料要素获得了各自物质性的尊重,然后,传统与现代,或者与未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那些我们通常仅仅服务于工程需要的钢材,给予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我真的希望它能得到必要的关注,并像中轴线其他活动一样在重大活动中播出。然后也出现在受保护的清单中。这表明胡同建筑的有机更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价值。”----约翰·冯·曼斯贝格(Johann Von Mansberg),(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前设计总监,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项目,有完整的逻辑,从一间到一院到整个平房区的设计思路,落实到提供给新住民居住的建筑。形成一个共生公寓,是用几个点连带了整个面,用统一的的现代设计系统关照原有建筑和环境来完成的整体区片更新。在这么复杂的现场条件下,实现完整的建筑概念的同时关照到邻居和甲方的需求。”----王永刚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公共艺术年鉴总策划)
“超城建筑实际上是在发展出一个体系,他在发展一个针对这样的问题的一个体系,这其实是一个空前的研究或者方式。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是提供了一个方向。”----季铁男 (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今天下午特别有感触,参观完了那几个点,包括看到展览,我看到很多东西像绣花一样细致,感到了团队对历史的尊重,每一个设计动作的谨小慎微,我们一起一点点的了解这些过程,所以对所有做出这些卓越工作的人我表示敬意。”----曹荷红 (国家艺术基金“赋能城市更新与文化旅游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天桥的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的项目,更像是在一个有机体上进行的外科手术。因此,我们的策略是最小干预,最大成效,也就是通过最少的工程手段,获得最大的现代化更新。”----车飞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超城建筑事务所创始建筑师)
“更新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设计可能是里面其中的是一个方面,实际上我们作为业主,我们对这个空间还是有一点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个人想应该是四个意思。第一我觉得应该是从‘业态’来说,我们必须要清楚这个片区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产业作为支撑的特色或者说基础。第二从‘形态’上来说,这个片区里的道路怎么规划?房子怎么盖?用什么样的形式在这个房子里实现哪些功能?所以更多是从技术上来解决。第三个我们更关注的是‘生态’,我们把客户引进来,如果说他们在这里面发展的不好,那可能他们待不住的,那这个片区也没有发展好。最后一个就是‘心态’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一个价值观,一个理念的问题。”----李井泉(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老北京天桥是当时平民的生活区域,从事表演的人先到这里来,演好了才能进各个剧院,才能去演出,所以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交往的地方。”---张立雷 (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因为一直有个贯穿的主题就是天桥演艺区文化复兴与老城保护更新这个主题,问题是复兴的到底只是城市空间,还是把一些非遗的项目重现在我们要更新的项目里?天桥历史以来民间身怀绝技的人云集于此,造就了天桥成为民间艺术摇篮的天桥现象。天桥开启城市更新以来,特别感谢超城建筑团队多年来一直陪伴我们运营团队边梳理边微更新,在胡同院落有机更新的同时,把当代具有天桥精神的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人群吸引到天桥来,重建天桥的文化复兴的新场景。希望天桥这个片区,通过更新和持续运营而重生。” ---陈莉(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监)
“超城建筑在实践中首先提出了环境建筑学的理论方法,将每一个具体的大杂院的城市、建筑、室内与景观的不同尺度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去做更新设计。这也逐渐成为了超城建筑的核心设计方法。”----章雪峰(超城建筑事务所创始建筑师)
天桥北部平房区位于北京中轴线缓冲区内,同时也是老北京天桥市井文化的重要物质遗存与空间载体。此次展出的这9个不同的项目都位于天桥北部平房区的胡同之中,并且是针对北京老城普遍存在的大杂院所作的有机更新改造设计。超城建筑在实践中提出了环境建筑学的理论方法,将每一个具体的大杂院的城市、建筑、室内与景观的不同尺度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去做更新设计。这也逐渐成为了超城建筑的核心设计方法。在这9个项目中,依据以“院”为单元的整院更新和以“间”为单元的局部更新,可以分为“胡同博物馆”与“共生公寓”两种类型。其中“胡同博物馆”包括:储子营胡同36号;华严路7号;赵锥子胡同86、88、90号。“共生公寓”包括:赵锥子胡同108号;赵锥子胡同18号;赵锥子胡同19、21号;九湾胡同10号;鹞儿胡同18号;正阳胡同3号。
本次展览由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与超城建筑共同举办。此次展览的展陈设计由超城建筑完成,平面设计由DB studio提供支持,模型由北京腾畅模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制作完成。展览将持续到年底,参观展览需要提前与主办方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