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乐村512灾后重建规划

魔方建筑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满足500多户人的不同需要?这是参与5•12震后四川德阳土门镇民乐村重建的建筑师们面对的问题。

北京大学“震后造家行动”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组织的这次重建工作更像是自下而上的,集合优秀独立建筑师提出方案,让村民自主建设,当然,也更考虑村民的需求。最后村民对建筑师们提出的方案进行投票选择了我们设计的“魔方建筑”。

从设计理念上说,它正是一种“半DIY”的模式:设计方案只提供混凝土框架与基础,由农户自行完成围合以及可能的结构加建部分,村民可以在限定边界内进行自主设计。

我们引用“魔方”的概念,把功能各具的小方块旋转拼贴,在平面和空间上得到弹性。他们从用地出发,以 3.3米乘3.3米为一个基本的空间单元建立起网格系统。所有住宅的用地的大小都是3乘7个方块,一个“方块”的造价控制在7000元左右,农户可以根据收到的资助、自己的财力和相关宅基地的规定选择建多少个方块大小的住宅。至于内部户型,农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安排这些方块的功能,形成户型,建筑在结构上就能成立。

半标准化的设计能够提高效率,而且让农户有自主性,也照顾了农村的平均主义思想——比如临街“门脸儿”面宽一样,都是3个方块大。

在灾后重建中,除了物理重建,社区关系的重建也非常重要。原有亲属自然形成的群落,现在被打碎了,搁在街道上,邻里关系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所以,如何让空间甚至是形成空间的过程都来刺激这种关系的形成就显得有意义。

方案把传统民居的庭院——那些生产性用房和院子,调到房子后头,让住宅面对街道,呈现出开放的姿态。他们要求在房子和街道之间留出空间做临街花园,目的就是鼓励人们走出来,在房前交流互动。村民如今也需要走出去,现在农村更加社会化、城镇化,比如,以前做生意的人会到门前来叫卖,现在,居民得走出去,到商店去。我们的方案其实是一种混杂类型,本来就愿意往外跑的新一代喜欢在房前活动,到街上去,而老一辈也能在后院找回院落生活。

“魔方建筑”只是建筑师提供的模式,社区关系在方案和调田的讨论、选择邻里、自主建设等执行过程中就开始了生长,而不是在建筑完成后才“启动”。临街小花园,十字路口、村口等公共空间规划则是我们的方案里为邻里社区关系之后的生长而考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