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的建筑——胡同印象”,青龙胡同街区更新与再生项目
- 2016年青龙胡同街区更新与再生项目由中关村东城园管委会,北京歌华创意服务中心以及属地街道共同发起。胡同印象是其中的一个系列作品。在两年间设计并完成了3个小型项目,分别是:邻里孵化器,记忆服务器以及涌泉广场。它们分别位于青龙胡同街区公共空间的不同位置。青龙胡同街区位于北京市二环以内的历史城区,街区内既拥有如雍和宫,柏林寺等历史保护建筑,也拥有大量的老北京传统砖木结构的排字房和四合院,同时还拥有如歌华大厦这样的现代企业总部大楼。因此这里是一个文化高度密集,传统与当代并存的街区。在狭窄的胡同中,每一天都拥挤着传统老北京的居民,衣着时尚、讲究效率的白领以及探寻古都的各类中外背包客。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四合院或排字房之间的空间已经很难找到适合于邻里内向交往的休闲空间,而外向的城市公共空间也不断地向胡同内部延伸。这两种空间彼此重叠同时又充满张力。青龙胡同街区有着如此特殊的空间性格,是否有可能发展出一套不同于其他的街区更新方法呢?如同面对一个病人,根据具体的状况,主治医师会选择不同的方案,如开刀手术,微创手术、药物治疗、按摩理疗等等。“胡同印象”没有选择如开刀手术一样的大规模的拆除重建的模式,也没有仅仅如涂脂抹粉一般的环境美化的方式,更没有像做器官移植一般的置入大量外来业态功能,而是使用中医针灸的方式,依据街区内向空间与外向空间的网脉与肌理,在关键的“穴位”处,如同谨慎的操作胡同的“环境——程序”,激发胡同邻里的空间本能,进而逐步带动整个街区的复兴。在目前已经实施的3个小项目中,它们没有突出的建筑形态,甚至其中的两个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只由一个露天的钢架构成,而另一个则更只由一片场地构成——它们是空的建筑。因此它们在严格意义上很难被称之为建筑,虽然不作为名词意义上的建筑,它们却可以是动词意义上的建筑。它们被设计并小心地安置在一些特殊的位置,没有关注自身的形态,而是在建造街区的开放空间以及这里的日常生活。因此,它们被设计为空的建筑以利于更加纯粹地参与并塑造城市空间。它们甚至没有固定的建筑形态与外貌,因为在设计之初,它们就被定义为未完成的状态,作为空间生产的一个平台,如同德国艺术家鲍伊于斯的社会雕塑的概念,它们的最终形态是由本地居民以及使用者共同完成的,并在此后被不断地更新。因此它们不再热衷于具象的形态,而是更加关注于日常生活及其空间的塑造。因此“空的建筑”并非空无的建筑,而是空间的建筑,它们建构并促成了积极而可持续的街区生活。
[1] 胡同印象1——邻里孵化器
“胡同印象1——邻里孵化器”
青龙胡同街区内的藏经馆胡同支路是一条死胡同,我们在这条胡同与藏经馆胡同的连接处设置一个象征性的出入口,既区隔了内向的胡同邻里空间与外向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强化了胡同内部空间的空间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将会逐步增强胡同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共同生活,人们渐渐会走出各自的房间在胡同中共同踢毽子、吃炸酱面。这个设计不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却激发了人们自主改善维护环境的热情。因此胡同在这里不再是印象而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它在将死胡同——藏经馆支路重新恢复为街坊邻里的共同空间的同时,也让藏经馆胡同的主路充满了公共性特征。一组红色织物与钢架构成了这个环境建筑,它源于对这个空间的结构形态学分析及其“环境——程序”而非始于一个形状。其建筑形式是这一“环境——程序”的物化形式。随着2016年北京设计周的结束,红色织物被撤去,仅仅留下一个外表抽象的钢架,但是它产生的意义并未消失。这里的人们可以在各种事件中,重新将它妆点起来,例如在节日里挂上灯笼等。人们因着它而在城市公共空间偶遇,而在邻里内交往。
[2] 胡同印象2——记忆服务器
此位置,作为藏经馆胡同的入口,北邻二环主路,并临近地铁口。在空间上是城市公共空间与胡同邻里空间的转换节点。
因此这里的设计将提示人们从快速的城市空间即将进入慢速的胡同空间——慢生活与宁静亲密的邻里空间。
它将成为这里的空间名片,为社区文化的发生与生长提供可能,随着时间的积淀,社区的凝集力将逐渐形成。
[3] 胡同印象3——涌泉广场
此位置,紧邻学校,并且是藏经馆胡同少有的公共开放空间。是白领,旅游者,接送上下学孩子的家长的聚集空间,也是本地居民的交往空间。 平面形态如同泉涌,因此这里也是一个感恩的地方,是政府回馈本地居民,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条件的空间。也是学生对家长与老师感恩的空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项目内容:旧城更新
项目位置:青龙胡同街区,北京
建筑面积:10平米
设计师:车飞、章雪峰
设计团队:曲非凡、穆高杰
设计单位:CU Office|超城建筑
设计时间:2016-2017
竣工时间:2016-2017
建造材料:不锈钢,混凝土,碎石,橡胶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