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博物馆原为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建于1957年。它是呼和浩特市建国后的重要地标性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新的内蒙古博物馆的建成,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将转变为呼和浩特市博物馆。现在该地区面临政府职能部门迁出,内城空间转型发展的机遇。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其立面改造首先确定保护性原则。立面形式与色彩完全遵从原初设计,并保留门楣石材雕刻等建筑质量与保存好的部分。外墙材料更换为外挂浅色花岗岩以更好的长久保护建筑并易于维护。
在对整个场地进行分析后,主要问题集中在:[1]博物馆地标作用不明显,作为正对新华大街的内城核心位置,博物馆视线被绿化等遮挡,无法城市视觉焦点。[2] 博物馆前广场由于被城市快速路包围而无法发挥步行集散的广场作用,因此成为交通环岛。博物馆主入口前缺少开放空间,周边高层建筑缺少停车场,城市生活功能缺乏,使得该地区缺乏吸引力,交通拥堵,最终城市之门变为出城市盲肠。
面对问题,解决方案对准于:[1]开阔博物馆前广场的视线:从交通环岛恢复为市民广场;[2]疏解交通:通过增加集中城市停车场,修建联系博物馆与周边步行道的地下通道,将孤立的城市盲肠重新转变为城市心脏;[3]增加城市机能:将被城市快速路隔离的市民广场,理解为B1层的屋顶,而B1层则可以被理解为由屋顶的下沉广场。在B1层,即是博物馆的主入口,也是联系周边与地下停车的枢纽空间,在这里设置有大量城市生活功能空间,如:餐饮,娱乐,休闲,城市旅游信息服务等。
屋顶广场的设计使得地面广场与地下功能空间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获得了前所未有空间体验与自由。一个多孔的界面,即作为广场地面与是下沉空间的屋顶。这些孔洞成为:垂直交通筒;开放花园;被可上人玻璃封闭的阳光冬季花园;地下采光天窗等。这里将成为城市的会所,市民生活与消费的目的地。新的设计将成为内城的起搏器,不仅为该地区发展成为城市文化中心奠定决定性基础,同时带动和提升周边地区整体性的转型。